环保局约谈9家塑料制品加工厂
新蒲山沟里加工场扎堆,作业时散发刺鼻异味
管道内接出来的自来水发黄
堆料场内白色垃圾暴露在外,蓝色的棚顶板房全是加工场
只要加工场地一作业,浓烟就会升到空中,刺鼻的异味四处弥漫……在新蒲新区新蒲镇大山村,近3年来涌入了塑料制品加工厂以及烧牛骨头等企业,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和废气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,让住在附近的村民苦不堪言。
工厂作业散发刺鼻异味
7月11日下午2点过,遵义晚报记者驱车来到新蒲镇大山村实地采访,该村远离城市,地处山坳里,进山公路坑坑洼洼,十分难行。路上,记者见到一辆运载着塑料垃圾的货车在路上颠簸,拦下询问后得知,这些塑料垃圾就是给大山村的一家塑料厂运去的,这些回收的废塑料就是塑料厂生产塑料颗粒的原材料。
记者看到,在大山村沙坝组,几家塑料厂顺着河边一字排开,粗略统计,有10余家,都是临时性的板房,蓝色棚顶在绿意盎然的群山之间显得格外刺眼。刺眼的还有堆料场堆积如山的白色垃圾。此时,其中一家正在烧塑料,棚顶冒出白色浓烟。不远处正好有一农户,看到山坡下有浓烟飘出,一位老人赶紧将门关闭。记者敲门进去询问,老人说每天早上6点多,这些生产塑料颗粒的加工场就开始动工,一直到傍晚。
“有时半夜起来上厕所,这些加工场都还没有休息。”老人说,他们一家在这里住了30多年了,这些加工场是近3年才建的,加工场作业时,山风带着塑料厂的怪味向家里扑来,让人吃不下饭,只能紧闭门窗。除了废气外,部分加工场还将废水排放到河里,这里是湘江河的下游,河水受到污染,居民的用水成了问题,管道放出来的水常常呈淡黄色。
据附近村民介绍,废旧塑料有几百种,上面沾有各种各样的有害物质,第一步需要清洗,清洗完的废水不作任何处理就排放到附近的河里和低洼的地方,有害物质渗到地下,对地下水造成了极大的污染。
“像这样的污染企业,也只能躲在我们这些偏僻的山沟里,靠近城市,估计存活的时间不长。”老人说,这样一来,就苦了村民,3年来,大山村的60余户村民不堪怪味和环境的污染,生活得很痛苦。
近10家作坊生产已成规模
随后,遵义晚报记者走下山坡发现,这一带的塑料颗粒加工场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。靠近河边大约30多米的一个场地内正在加工颗粒,坝子里的废旧塑料袋堆积如山。
走进生产厂房内,记者看到工人正把清洗过的塑料口袋加热,一阵阵浓烟和呛人的臭味从厂房内冒出,仅仅几分钟,记者就难受不已,就算捂着鼻子仍然不能缓解,有种作呕的感觉,而正在忙碌的工人并没有采取防护措施。当记者问工人
们:“难不难受?”得到的回答是:“习惯了。”经过几道工序,塑料物品被制作成铁丝粗细的线,经过切割后,变成绿豆大小的塑料颗粒。工人打包后运往外地销售。
对于排污的情况,加工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,污水和废气都是处理过的,生产的废水都会循环利用,残渣也会统一运到指定的地方进行填埋。不过,记者发现,在加工场一隐蔽的角落,有黄色的水直接排放到野外。“你们有证吗?”当记者询问场地是否有相关的许可手续时,负责人回复说:“肯定是有的,但是今天老板不在,证件锁在柜子里没法拿出来。”
记者在周边发现,这里有多家不同的废旧塑料加工场,除了收购的废旧塑料种类有所区别外,采用的工序基本类似。在河边,记者看到一股浊流从坎上的一根暗管里流出,并流进河里,而流淌的河水有些发黄,并散发出臭味。当地村民说,这条河并非山村小河,而是遵义母亲河湘江河的下游。
环保约谈9家塑料厂
当天下午,遵义晚报记者来到市环保局新蒲分局进行采访。局长程民忠表示,前不久他们已到现场查看过,这一带大约有10多家污染企业加工场地,其中包括烧木炭、烧牛骨头以及烧轮胎的加工企业,对于加工场排污不合格的,已经进行了处罚,并要求负责人立即进行整改。不过,因为废塑料的加工程序简单,加工场非常容易死灰复燃。
“不管有多难,只要违法,我们就会依法查处。”程民忠表示,目前已经向新区管委会汇报,希望供电、公安等职能部门能够配合,开展一次彻底的整治行动,对无证经营的小塑料厂、小洗矿场等污染企业进行无条件取缔,对于涉嫌违法犯罪的依法追究责任。
昨日上午,市环保局新蒲分局召开紧急会议后,执法人员立即来到大山村,对片区的9家塑料厂进行了检查。据新蒲新区环境监察大队负责人介绍,当天在检查中发现,加工企业塑料材料乱堆乱放的情况普遍,同时,一些通过验收的企业沉淀池太小,达不到环保要求等。对此,执法人员将在今日约谈9家企业,要求负责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。对于存在问题较严重的,将进行查封或停产,待整改完毕后才能进行生产。该负责人还表示,对于其他加工企业,也会一并处理。